后人评价颜真卿书法时认为其“真不及草,草不及稿。”并将《争座位帖》、《祭侄文稿》、《告伯父稿》三篇作品视为颜书的巅峰之作。然而这一论断不仅仅针对颜真卿,更适用于所有前人书家弘益配资,比如著名的《十七帖》就是一组信札手稿。
所谓稿即指手稿、草稿,是古人编撰文章时写的初稿,由于是边想边写,边写边改,故多有涂改痕迹,对于一件书法作品而言并非完美。
然而由于书写时注重的是词句,而非笔法,所以作品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扎实的书法功力,没有丝毫刻意雕饰,显得更为淳朴、自然。
展开剩余85%并且书者始终书写时专注于内容,于情感抒发上也更真实、纯粹。这种情感的真实性是无可替代的,即便是作者再抄录一次,也无法再现当时的心境。
正是因为这种无可替代的真实、自然的属性,让历代名家的手稿、信札显得格外珍贵,不单是研究其书法、思想的依据,更是研究历史、人文的重要资料。
近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硬笔流行,改变了人们拟稿的方式和方法,传统形式的手稿逐渐减少,能够面世的往往是精心抄录的再创作品,早已不见初稿时的率真、自然。
不过老一辈书家依旧保留着手写撰稿的习惯,其中不乏佳作,作为现代书法泰斗的启功先生就留存有部分手稿作品,其中的题跋稿堪称现代书法的巅峰之作。
启功先生作为现代中国书法泰斗,也是文物鉴定权威,更是一代文学巨擘,他在鉴定古人书法之后往往会题写跋文,多为鉴定意见和对作品的理解等内容。
启功先生有四绝,“诗、书、画、鉴定”,虽然以书法名噪海内,但是启功先生自评“书不如画,画不如诗,诗不如鉴定”。
其题跋手稿就是他“诗、书、鉴定”的综合展现,于一稿之中能够领略启功先生的书法、文采以及对作品鉴定的论述,不由得让人沉浸其中。
从手稿的大幅度涂改可以看出,这是一组初稿作品无疑,并在上面进行了二次修稿,初稿弥足珍贵,修稿更值得研究,这让这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。
世人皆知启功先生楷书独步天下,其中的小楷书更是精妙绝伦弘益配资,启功先生的小楷书精制典雅,颇具古韵。
启功先生的这组题跋手稿以小楷为主,显示出他严谨庄重的态度,字迹清秀灵动,行笔自然流畅,兼有部分小行草书写,更显自然朴实。
这些手稿在形式上颇具特色,启功先生善于根据内容调整书写形式,或疏朗,或紧密,呈现出丰富的变化,展现了他高超的书法驾驭能力。
这些手稿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不可复制性,作为即兴书写的初稿,每一处修改都记录着作者的思考过程,即便是启功先生本人,也无法重新创作出完全相同的作品。
这些手稿展现了启功先生书法创作的自然状态,不同于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,手稿中的笔触更加率真,情感表达更为直接,这种自然流露的艺术状态,正是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。
这些手稿多为学术性内容,涉及书画鉴定、文史考证等领域。启功先生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,将严谨的学术思考与随性的书写完美结合,手稿中的涂改痕迹不仅无损其价值,反而增添了作品的真实感与学术气息。
作为著名学者和鉴定家,他的手稿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学术见解和鉴定经验,对于研究中国书画史、文物鉴定史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。
启功先生的题跋手稿还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,手稿中的每一处修改都反映了他对学术的认真追求。
启功先生的题跋手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。它们不仅是一件件书法作品,更是一个时代文化思想的记录。
这组题跋手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大家书法的独特视角,通过观察这些日常书写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书法特点和艺术追求,这是正式作品所不能替代的。
启功先生的题跋手稿集艺术价值、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于一身,堪称现代书法的瑰宝,它们不仅代表了个人的艺术成就,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,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。
发布于:辽宁省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